地点:东南大学榴园宾馆多功能厅
出席人数:60人
会议主题:东南大学自组装与分子影像学术研讨会
会议内容:
秋风渐气,暑热未消。在此收获之月,我们于九月十三日迎来了本校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专业梁高林教授的50岁生日。梁老师在学界耕耘多年,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于此值得庆祝的日子,梁老师的朋友,同门纷纷赶来,欢聚一堂,开展了一场内容充实的学术报告会。思维的碰撞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过去的趣事带来了掌声与欢笑。
首先,本次报告会由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宇作开幕致辞,张宇书记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梁高林教授的工作——作为学术工作者研究成果颇丰,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代表学院向梁高林教授表示感谢与支持。
在梁高林教授宣布会议正式开始之后,本次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
上半场:
8:40-9:05,首先是来自北京理工大学谢海燕教授的汇报,由于疫情防控,谢海燕教授没能亲自来到会场,而是以线上的形式进行汇报,报告主题为“精准仿生协同治疗”。
9:05-9:30,来自南京大学的叶德举教授进行了题为“原位自组装与活体多模态成像”的报告。主要包括使用活体成像利用分子影像探针和成像仪器在完整生命体内无损、实时测量生物功能分子的分布、含量及变化过程,促进疾病的精确诊断。
9:30-9:55,来自苏州大学的史海斌教授进行了题为“肿瘤活体成像与原位精准测量”的报告,在强调了肿瘤关键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及原位信息获取至关重要之后,通过定点有机共价锚定、聚集诱导信号放大、比率光声成像分析三个途径实现增加摄取并延长滞留、增强特异性和信噪比和提高活体定量准确性的目标。
10:15-10:40,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刘鉴峰教授进行了题为“纳米放疗增敏剂研究”的报告,主要包括利用不同种类的增敏剂来提高肿瘤乏氧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从而改善疗效。
10:40-11:05,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高远教授进行了题为“原位超分子组装导向的生物正交前药”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新型药物的开发,传统药物的羟基/氨基均可通过化学改性得到相应的生物正交前药且前药可经生物正交反应实现时空可控的激活。
11:05-11:30,来自南开大学的李功玉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构象分辨质谱的多肽自组装分子机构研究”的报告。主要涉及到生物大分子自组装前后构象改变相关研究。
下半场:
14.00-14.25,南开大学杨志谋教授就“多肽可控折叠自组装”做了大会报告。报告中主要阐述了基于高效磷酸酶催化反应,来实现(疏水)多肽可控折叠以及多肽在细胞和肿瘤组织的原位生成。
14.25-14.50,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就“生物医用光学功能材料”做了大会报告。报告中主要提出了通过分子工程的手段调控激发态能量流动,其中主要阐述了“分子内运动诱导热运动”,“超分子共组装增强荧光”,“延长共轭促进三重态跃迁”三种策略来实现激发态能量向光热,荧光,光动力方式的转变,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光诊疗功能,促进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诊疗。
14.50-15.15,苏州大学苗庆庆教授就‘’有机光学探针及高灵敏、高特异性成像应用‘’做了大会报告。报告中主要提出了“自发光成像”,“光声成像”,“激活探针”三种策略,以改善传统光学探针灵敏度低,穿透深度低,特异性差的缺点,其中主要介绍了近红外余辉发光探针和高特异性光学探针的设计和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15.35-16.00,同济大学王启刚教授就“载酶高分子凝胶的诊疗应用”做了大会报告。报告中主要提出了高分子水凝胶整合多酶材料的高效构筑与催化医学应用。在高分子聚合成胶的设计中,有四种常见的策略: “多酶催化的自由基聚合技术”,“光与酶级联”,“物理与酶级联”,“电与酶级联”。构筑得到的水凝胶可以用于解决组织再生,软骨修复和肿瘤诊疗等一系列生命健康问题。
16.00-16.25,温州医科大学李星熠教授就“跨角膜屏障药物高效递送系统”做了大会报告。报告中主要论述了“泪液微环境响应的多肽超分子水凝胶”,“微创、可溶性微针体系”,“基于受体-配体介导的药物功能肽水凝胶”三种药物递送系统在眼局部给药的应用。
16.25-16.5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袁月教授就“新型CEST-MRI造影剂的构建和应用”做了大会报告。报告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共振成像(CEST-MRI)。该成像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多组分检测,无标记检测等优势,可以实现生物分析,肿瘤成像,细胞示踪等多种生物学应用。
16.50-17.15,湖南大学宋国胜教授就“磁性光学纳米粒子分子成像”做了大会报告。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两种成像探针的设计和应用:一是高灵敏度、可定量和低背景MRI成像探针的设计以及在尿液检测和斑块易损性监测中的应用,二是高性能长余辉发光成像探针的设计及其在免疫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至此,“东南大学自组装与分子影像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大会共邀请了近60位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学者,以“自组装和分子影像”为主题,围绕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和肽自组装纳米诊疗系统等方向展开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为未来自组装和分子影像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激励了一代代学生创新思维,勤于科研,构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