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九龙湖校区医工楼518报告厅举办了“吴健雄实验室大讲堂”系列学术报告活动。本期活动特邀嘉宾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国栋研究员和云南大学张子杰研究员,两位研究员为实验室师生带来精彩纷呈的报告。报告由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刘小将研究员主持。
主持人刘小将研究员为大家进行报告主题介绍
王国栋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行为遗传和讲化学科组长,生物多样性基因组中心主任。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主要从事家大起源州化、适应性进化、和复杂性状遗传机制的研究。首次提出家犬和人遗传趋同的假说、勾勒家犬的起源和全球迁移历史、解析家犬驯化中海马脑区单细胞机制。在Nat Genet、Nat Commun、Cell Res、PNAS等SCI杂志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引用次数超过2900次。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
王国栋研究员为大家进行主题报告
王国栋研究员以家犬(Canis lupusfamiliaris)为研究对象,围绕“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展开了题为“进击的家犬:从驯化到人类医学模型”的主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生动,从家犬的演化历史讲到家犬的适应性机制,并阐明了家犬的复杂表型遗传机制,最后还为大家介绍了家犬作为人类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并表示家犬作为狼(Canis lupus)的驯化亚种,在伴随人类全球迁徙过程中不仅适应了从极地到热带的多种自然环境,更在持续的人工选择作用下进化出超过400个品种,展现出哺乳动物中最为丰富的形态、生理和行为多样性这种在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双重作用下的演化历程使家犬成为解析适应性进化机制的理想生物模型之一。
张子杰研究员为云南大学研究员,云南疫苗实验室副主任。于2020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系统生物学博士学位,致力于使用系统生物学思想,基因组学、免疫学与疫苗临床研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理解感染与疫苗免疫应答的个体差异机制,开展免疫应答的精准医学研究,构建我国系统疫苗学研究体系。目前已在Nature GeneticsNational Science Review、eClinicalMedicine 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南省生物医药重大专项,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等项目。
张子杰研究员为大家进行主题报告
张子杰研究员表示面对新发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疫苗是预防发病、重症和阻断传染病流行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然而,相同疫苗在不同人群中保护效果各异、不同类型疫苗保护效果和不良反应差异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使用疫苗应对重大传染性疾病时仍面临的共性挑战。系统疫苗学是利用现代多组学测序技术,特别是单细胞多组学,结合大数据建模等手段解决上述挑战的有力工具。我们以疫苗接种临床队列为基础,利用系统疫苗学方法挖掘不同个体在疫苗应答中免疫激活和调控机制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揭示从遗传变异、基因表达再到免疫应答的调控规律。
王国栋研究员与现场师生交流讨论
报告结束后,现场及线上的师生与王国栋和张子杰两位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两位研究员热情耐心地解答了师生们的问题,师生们对两位研究员的汇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国栋研究员激动的表示,在这种跨学科的交流讨论中能够迸发出很多新的灵感,有利于学科内的探索创新和学科间的技术融合。
刘小将研究员带两位研究员进行实验室参观
会后,刘小将研究员领两位研究员参观了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向两位研究员详细的介绍了本实验室的学术成果和研究方向。
此次学术报告活动的成功举办,加深了实验室师生对家犬疾病模型构建、应用以及系统疫苗学研究技术等前沿研究进展的认识,增进了兄弟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为实验室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